光伏并网点它和无功补偿的相关工作
发布时间:2025-06-21 发布人:
光伏并网,选对接入点是保障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和避免电费损失的关键一步。看似简单的“并网点”位置选择,背后竟藏着这么多容易被忽视的顾虑!
首先什么是光伏并网点?
光伏并网点,是指光伏发电系统(或风力等新能源系统)与公共电网进行电力交互的电气连接点。简单说,就是你的太阳能板(通过逆变器)把电送入电网,或者从电网获取电(当发电不足时)的那个“接口”。
这个点至关重要,因为它承担着三大核心功能:
电力交互枢纽: 实现光伏系统与电网之间电能的安全、稳定传输。监测控制核心: 是安装电能质量监测设备(如电表、谐波分析仪)和保护装置(如断路器、继电器)的关键位置,用于实时监控电压、频率、功率因数等关键参数。计量基准点: 供电公司通常在此点计量光伏系统的上网电量和用户的用电量。
二、 并网点的接入位置有哪些选择?
在常见的0.4kV低压配电系统中,并网点主要有两个典型位置(示意图参考见下):并网点1:负载侧接入位置: 通常接在负载端(如配电柜的出线端),远离变压器。关键特征: 位于电容补偿柜取样电流互感器(CT)的下游(后端)。并网点2:电源侧接入位置: 通常接在变压器低压出线柜处,靠近变压器。关键特征: 位于电容补偿柜取样电流互感器(CT)的上游(前端)。
重要提示:实际应用中,位置并非绝对,关键在于分析其相对于无功补偿柜电流取样点(CT)的前后位置关系。例如,即使接在总进线柜,也需要判断其是在CT之前还是之后。核心差异:电流方向对无功补偿控制的影响!
三、 并网点位置如何影响功率因数?(关键隐患!)
选择不同的并网点,会直接影响配电系统原有的无功补偿装置(电容柜)的工作效果,进而导致功率因数不达标,面临供电局罚款!
情况一:并网点1(负载侧,CT后端)问题:电流方向反转。 当光伏发电量大于本地负载消耗(余电上网)时,电流会反向流向变压器(传统负载电流是变压器流向负载)。原有为纯负载设计的无功补偿控制器无法识别或正确处理这种反向电流,通常会误判为“过补偿”而停止投切电容。后果: 无功补偿装置可能失效或误动作,导致系统功率因数低下。解决方案: 通常需要更换为光伏专用型无功补偿控制器(能识别和处理反向电流)。情况二:并网点2(电源侧,CT前端)表面正常: 对于负载和原有的无功补偿控制器而言,无法区分光伏电和市电。控制器可以正常投切电容,功率因数表通常也能显示较高的瞬时值(如0.9以上)。隐藏雷区:虚拟补偿!控制器显示的可能是瞬时功率因数,而供电局收费依据的是月加权平均功率因数。因为光伏并网在CT前端,控制器无法准确“感知”光伏系统对电网侧(变压器侧)无功功率的真实需求。它补偿的是负载侧(用户内部)的无功,但电网侧(供电公司计量点)的无功可能并未得到有效补偿!后果: 控制器显示良好,但月底电费单一出来,功率因数罚款赫然在列! 这就是典型的“虚拟补偿”陷阱。